close

希伯來文翻譯  相持,卻又相依……終於相依


[援用文獻]

  在艙尾,我窺見陸地與陸地的
  └────────┘

林泠(1982):《林泠詩集》(第一版),台北:洪範。


  遠望自水上,這小鎮疑似是幻象;蹲伏
鍾玲(1989):《現代中國繆司─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
這個隱藏的林蔭小路其實就是以回想為主要內容的詩,亦即「我」的內涵風景翻譯「我」專注於自天成翻譯公司的注視,所以留連不去,「也常常厭倦」則說明了內涵的反覆摸索,並不是持之以恒的。從林泠其他詩作不竭地刻畫、注視自我,可料到阿誰自我的形貌可能不像詩作所浮現出來的堅固固執,因為有動搖、有厭倦,所以才必需再三叩問與描摹。
瓶花落向掀開的空白詩頁,卻誤以為落入土壤中取得再生,於是,「這世界的縮影/投入/我的詩篇,湧動/小河一般地/帶著血的溫熱/與殷紅」,都是之外物解釋內在,「天成翻譯公司」以為寫詩可以成就極新的生命,但畢竟猶如瓶花落向空白與虛無,只是把自己從頭隔離在孤苦的室內。
  我經常留連,雖然
  ┌────────┐
  天成翻譯公司祇愛迂迴幽曲和蔽天的覆蓋
劉正忠(2001):《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情》,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學位論文。

  ──詩是林蔭的巷子吧
楊澤主持(1994):〈現代詩40週年系列座談──現代主義:國際與本土〉,台北:《現代詩季刊》復刊第22期翻譯
奚密(1998):《現當代詩文錄》,台北:結合文學。

林泠(2003):《在植物與幽靈之間》,台北:洪範。

單一的發言者   孤苦中沉思


奚密(2000):〈初期《笠》詩刊探析〉,收入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由此可知,詩中的「天成翻譯公司」恰是「詩人」,之所以被屏除在園圃以外,「僅祇為了人世恣意的設定,為了我們對保存坦露的固執與果斷」,此刻魚目混珠,潛入人群中發揮巧辯的能力,煽動人群、激發忙亂翻譯但是詩人又為自己辯白:「或許,那拂掠/只是挾著酸雨的,陋巷的風」,詩人帶來的忙亂與這個世界原本就有的忙亂並沒有不同,乃至是因為實際世界素質上的改變,才連帶造成詩人詮釋的改變翻譯
   正如在城邦當中,惡人獲准當權,大好人流浪失所,詩人便會像我們所主張的,在人的

李癸雲(2002):《朦朧、清明與活動──論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翻譯
〈林蔭道〉先舉出不知是誰安排了面前現實的光景,廣寬、明亮,相對於此,「我」偏愛的倒是狹小隱蔽的空間:
  那是我思惟的裙角
  落向掀開的,詩頁的空白
這幾首詩的主張都很符合林泠早期詩作中孤絕唯美的特質,然而一向到去國離鄉,進入八0年月,才以〈非現代的抒懷〉回顧過往參加現代派的詩歌美學主張。林泠將在臺灣的詩歌勾當視為故鄉「原始的泥土」,是她一切詩藝的開始,「涉足又涉足,而終於離去」。 這首詩是「詩人再度透過對文學技能的評斷,發抒了一己的感懷。所謂按捺浪漫主義、傾向現代主義,也就是說,在現實糊口中,小我感情的希冀也必須加以束縛和遏制,乃至於轉移」(馬,1982:186)。從這裡開始,林泠對詩的節制、內斂確然成為成心識、有自發的。
M. H. Abrams(1999):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翻譯社 seventh edition, 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藍菱(1982):〈詩的和聲──《林泠詩集》讀後感〉,收入《林泠詩集》初版,台北:洪範。
  炊煙似地引入遠水的幽微翻譯
   力。
楊牧(1982):〈林泠的詩〉,收入《林泠詩集》第一版,台北:洪範。
  被揚掛在多枝節的樹椏上


〈紫色與紫色的〉最早論詩,第一段說明詩的產生來自於「淺淺的憂鬱/淺淺的沖動與寧靜」,之內在騷動為根源,然則其實不主張內在紛擾要昂揚、高亢,冀求一份「淺淺的」感懷。而詩的運作還需要想像:「猶如我,在五月,蒲月的一個早晨/將楓葉的紅與海洋的藍聯想」,這裡用顏色的調和注釋想像的感化,可使兩種分歧的色彩融會成第三種,可以從這個經由融會的紫色中析辨出本有藍與紅的元素,但不管如何不會是原來的藍與紅翻譯第二段則以紫色的牽牛花象喻詩的形體,它會「延長於墻外」,「野生而不羈」,自天成翻譯公司的形象將會充盈所有,同時又帶著誇姣的音調:「在氾濫的無定河濱,水流泠泠……」翻譯

       落向

  瓶花……落
  │  一首短詩  │
至於〈詩釣與海戍〉則更可作為林泠對現代派的回首:一九九七年,詩人梅新逝世,林泠寫詩贈別,「憶起天成翻譯公司們集體的童年」翻譯她詮釋當年的時期空氣,童年是「集體囹圉」的,「我要的,是不能說的,且都在遠處。」那時的本身還沒有接觸到詩,嚮往「一些虛設的危險,不可思議的/邂合」等等,渴望逾越一切藩籬,直到發現了詩的世界,遂可以「在水邊,望著相擁的船/悄聲地擺脫本身的舷索」翻譯從此今後她不再從實際世界想像不行知的遠方,而是反過來從詩的世界理解實際:
當他的四項描寫美滿契合,彼此呼應,則可以完成一首精緻、縝密的抒情詩。由此乃更看出林泠在抒情詩中控制豪情、驅遣節拍的另外一層意義:以一個在孤獨中尋思的「我」,表達本身內涵的心靈陳述或知覺、思想、感受的曆程,也就是在完成一個慎密自足的作品翻譯林泠詩作在後期逐步開放,不再處於孤獨當中,但是她轉而將全部世界納入視野,包容了「天成翻譯公司」的存在位置,而且加上散文化、哲理化的論述,使「孤傲的我」轉化為一個完足的宇宙,這一樣相符了上圖的形貌:她的抒懷詩是顛末控制的、不任意向外擴張散溢的。從這裡重新思慮「現代詩」,或許不只是現代人寫的詩,不只是反映現代社會的詩,而是一種自發壓抑、使之平衡完全的說話策略、美學要求。
  孤絕……滿室
  我祇愛林蔭的巷子


  才是三月,已綠得夠深了
這一系列的論詩之作,讓天成翻譯公司們瞭解林泠對詩的看法,與其他詩作的轉變頗符合應,初期正視內在感情的紛擾,試圖將此一感情或情境凝固、留存,其後逐步轉向詩歌表裏世界若何相應或相對,試圖藉著詩凝固面前的視野和世界。這就可以回到本文的起點,M. H. Abrams對抒懷詩的界定,可以畫成下面的圖示:

〈「一九五六」序曲〉試圖以音樂的文體為自天成翻譯公司塑像,三月早春的風光是自我向外投射:



林泠在五0年月的論詩作品有〈紫色與紫色的〉、〈林蔭道〉、〈「一九五六」序曲〉、〈瓶花〉,八0年代早期有〈非現代的抒懷〉,世紀之交則有〈詩釣與海戍〉、〈四月:泛草聯盟的成立〉。這幾首詩的主張與轉折,正好可以作為本文的結論,評論辯論一首「抒懷詩」的完成。
最後思慮〈四月:泛草同盟的成立〉,詩中未曾說起詩的寫作、經營等問題,而寫「一整個春季我都在忖度:我該,以如何的詭譎,且是不著痕跡地,潛入野草的爭戰翻譯」詩中的「我」勉力說服野草,注解自己是野草遙遠的族裔,就像食品、露水、流泉一般可以信賴;潛入以後,「我用我戳傷了的手指,盤弄草兒們錯愕的傾斜」,引發野草的忙亂失措,誤以為世界末日到來。事實上,這一首詩是針對柏拉圖而來,詩前引述柏拉圖《理想國》對詩人的攻讦:

4、結論:一首詩的完成

這類將外在物象內化為心靈的一部分,再向外投射成詩的詮釋理路,在〈瓶花〉中猶然如斯,〈瓶花〉只更加強了內涵的「我」、外在的「瓶花」、融會成「詩」三者之間的聯系關系:


馬莊穆(1982):〈現代的抒懷──兼評詩人林泠〉,原刊於1982.5.24聯合報副刊,收入《林泠詩集》三版(2001),台北:洪範。
此處以雷同「四方城」的「禁園」隱喻本身的內涵世界,儲藏了豐沛濃鬱的綠意,作者所建構的詩就足以成為一個完整美滿的世界,這個世界裡靜謐無聲,「或許,對岸的鐘聲被護城的運河所阻隔」,與現實的外活著界相似卻又隔斷。詩的世界中包括著外在世界的景物,「靜物的投影,生命的躍動」融入個中,成為一扇斑斓的哥德式教堂高窗,「向難以想象的高處開放」翻譯所謂「難以想象的高處」,不但包括詩歌的想像能力、超拔與淨化的能力,對林泠而言,更主要的多是形塑自我的能力,可讓實際中的本身高高躍起,成為別的一個世界的人物,「在澳洲,一片仍未開拓的處女地上/我將是牧場的主人」。
  回憶也是
實際世界有如陸地,相對於水面,是較為堅實、具體的,然而經過詩的折射、穿越,陸地也彷彿一線細細的炊煙垂垂隱沒。林泠強調:「是了/就是那時辰」,視覺與感受能力從新覺醒,找到了看待世界的新目光,也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些計議中,林泠不再以感情的抒發為主要內容,而轉移為對世界的另外一種熟悉與組織。
林泠主持(1994):〈現代詩40週年座談系列──面臨詩人零雨˙鴻鴻˙陳克華〉,台北:《現代詩季刊》復刊第22期。
   空的隔離,白的
  也經常厭倦
表達      心靈陳說/知覺、思惟、感覺進程
  (她從鎖住的禁園逃出來)
本文至此討論了林泠詩作中自天成翻譯公司的轉變、感情內容及其表現的變化、時空視野的轉變,最後要略微補充林泠的論詩之作,以作為其他詩作接洽的佐證翻譯

   魂靈裡栽植下罪行的締構,因為他縱容了非理性的賦性,這種個性沒有分辨巨細的能


來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hizuku/post/1237350459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7726093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vezk71hx 的頭像
    chavezk71hx

    hyrlj0ricgdrk

    chavezk71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